一個孩子的母親感嘆到,她的孩子負擔實在太重,從三年級開始就沒了星期天和節(jié)假日,孩子失去了他這個年齡應該得到的玩耍和歡樂,就是家長,堅持五年如一日陪孩子苦讀,也真是不容易。
象這樣在節(jié)假日都不能玩的孩子,在我們國家恐怕并不少見。從孩子上幼兒園開始,一到休息日,家長就帶孩子求學于音樂班、舞蹈班、繪畫班、外語班等;到了上小學,各種超常班、培優(yōu)班、提高班更是令家長們不敢懈怠。
現在,大多數學校已經停止了各種課外班的活動,作業(yè)也相對減少。那么,孩子是不是就可以放心大膽地玩了呢?恐怕未必。有的家長,看到孩子沒有整天坐在書桌前,總有一種失落感。老師沒布置作業(yè)家長來布置;老師課外不教就請“家教”;老師不發(fā)參考書家長自己買;甚至學校沒有考試家長就找來試卷自己監(jiān)考,除了學課本,還要學“特長”,反正不能讓孩子“瘋玩”。
家長們這樣做,并不是不愛孩子,恰恰反映了父母“望子成龍”心切。作為家長,想讓自己的孩子長大有“出息”,無可非議,但是,不讓孩子玩,孩子就能“成龍”嗎“事實正相反。多次調查表明,課余時間“負擔”多,玩得少的孩子,有心理障礙的多,體質下降快,厭學的比例地高。北京一所教育改革實驗中學的校長說過,“真正學有所長的學生,靠的絕不是‘頭懸梁,錐刺骨,’”要讓成長中的孩子身心都健康,家長不能眼睛只盯書本,還要多讓孩子玩玩去。
孩子在少年兒童時期,“玩”是他們的天性,孩子在玩耍嬉戲中可以學到書本上和家庭中學不到的知識。玩的過程中,孩子會遇到讀書時沒有見過的好奇心,興趣也隨之向新的領域擴展;玩的時候,孩子不可避免地要與別的孩子交往,在同伴面前,孩子不可能象在家里一樣隨心所欲,必須學會寬容、謙讓,學會相互合作,為將來在集體中愉快地生活做好心理準備;通過玩,孩子會碰見在家中沒見到過的問題、困難,甚至會受傷,學會處理這些預料不到的事情,可以培養(yǎng)孩子的想象能力、動手能力、應變能力和堅強的性格;此外,無拘無束的活動,可以加大孩子運動量,增強孩子的體力和耐受力。
所以說,家長培養(yǎng)孩子,不能只重視智力因素的培養(yǎng),還要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養(yǎng),既教會孩子學習,也教會孩子玩,讓孩子在玩的過程中輕輕松松地積累更多、更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,社會生活經驗,身心都向著健康的方向發(fā)展。